• 日语否定疑问句的功能及其在汉语中的对应表现

    杨凯荣;

    文章主要考察和分析日语否定疑问句的功能及与此相对应的汉语句式。通过考察和分析,文章认为日语的否定疑问句具有诱导功能和礼貌用法是因为它用否定形式来预设否定命题存在的可能性,并以此假设来委婉地表述说话人的意愿,以便给对方留有余地和空间。这种表述方式符合Lakoff(1977)的礼貌准则。与此相比,汉语的否定疑问句并没有这种功能和礼貌用法,反而是有失礼貌的语言行为。文章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合理的说明。文章还就汉语肯定疑问句、正反问句与日语否定疑问句在某种意义上相对应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阐释了它们之间存在的语用机制的不同。

    2013年02期 1-21+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否定表达与否定常数

    戴耀晶;

    语言中的否定表达具有负确定性质,并且容易产生歧义。根据否定标记的实际使用情况,有构词否定、短语否定、句子否定三个层级。文章提出"否定常数"(NT)这一概念,它是句子否定在文本小句中的百分比。对小说《红楼梦》的统计揭示出汉语中的否定常数为15%左右。文章还就否定表达的消极语言态度做了一些文本分析。

    2013年02期 22-3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汉语句子否定的类型性质

    陈振宇;

    "句子否定"是对小句的内容加以否定的形式,汉语和英语中使用的是否定词。在定式语言中,它遵循定式策略,一般依附在带有定式成分的小句核心上。但在汉语中,定式成分如时态、一致性关系的语法化不成熟,所以小句没有固定的核心,否定词不固定在某一句法位置,也不受唯一性的限制。"多层套叠主从结构"理论认为,汉语句子中可有多层结构,每一层只有唯一的核心可安置否定词,但整个句子可以有不止一个层次,从而也就可以安置不止一个否定词。一般来讲,定式语言长于真值否定,短于成分否定;而汉语则相反。在当今汉语西北方言中,正在发生"定式化"转变,以句尾位置为小句核心,将否定词固定在核心上,从而导致了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2013年02期 33-57+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 关中方言否定结构——兼谈西北方言中否定与状语的辖域

    唐正大;

    文章主要描写关中方言的否定系统和否定结构,即有否定词"不""没""嫑"等出现的结构,包括词项否定、谓语否定、整句否定、言语行为否定、否定辖域与状语位置等方面。关中方言的基本否定系统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但其中的差异也具有一定的类型学意义,例如肯—否定对称格局、立场认同与禁止否定等。关中方言最有特色的否定现象是,否定辖域内的一些状语性成分多出现在否定词的前面(即"错配语序"),这种状语性成分远离动词核心、否定词靠近动词核心的现象应和阿尔泰语言接触有关。

    2013年02期 58-69+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上古汉语否定词系统研究综述

    董建交;

    文章着眼于上古汉语否定词系统形态类型的差异及其演变,对以往上古汉语否定词系统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涉及:(1)上古汉语否定词的句法语义特征;(2)否定副词"不""毋"和"弗""勿"的区别;(3)p-/m-两系否定词的功能分化及其演变。

    2013年02期 70-84+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 四川方言中的情态助词“得”及其否定形式

    袁莉容;邓英树;

    四川方言中的情态助词"得"黏附于动词,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评价。"得"可以标示动力、道义和认识三种情态义。"得"在四川方言的情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主要的情态载体之一。文章力图分类描写"得"字情态句的构成和意义,并对情态助词"得"的否定形式做了简要说明。

    2013年02期 85-92+330-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否定句的信息特征

    孔英民;朱庆祥;

    肯定句可以作为前景信息,也可以作为背景信息,否定句往往作为背景信息;肯定句可以是高及物性信息,也可以是低及物性信息,否定句往往是低及物性信息;否定句的信息量大小取决于分析的角度,不同语体否定特征并不相同。

    2013年02期 93-104+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 上古汉语指示词“是”的语义属性

    梁银峰;

    上古汉语的指示词"是"主要用于外指和回指,这两种功能基本上都与距离意义无关,因此很难说它是近指词;同样,在上古汉语中,也没有充分证据能够证明"是"在语义上与"此""彼"构成明显的三分对立关系,可见这三个指示词并不处在同一个语义层级系统中,因此指示词"是"也并非中指词。文章认为,上古汉语的指示词"是"在语义功能上主要起加强所指称对象的有定性的作用,它不像"此""彼"那样具有强烈的指别意义,因此,把它看作一个纯粹中性的指示词或者定指词较为妥当。

    2013年02期 105-117+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从方言看汉语“来去”式时间语词的隐喻认知问题

    何亮;

    考察表明:(1)方言中"来/去(往)"构成的时间语词采用"时间移动"和"观察者移动"两种隐喻认知方式,而以"时间移动"方式为主。(2)"来去"类时间语词采用何种隐喻认知方式,与该表达式的句法语义结构密切相关。(3)"自今以来"采用"观察者移动"认知方式,这一表达式因类推而出现,因与人们的认知经验相矛盾而消亡。(4)古今"来去"式时间认知方式并无不同。

    2013年02期 118-128+331-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论汉语方言的进行体和持续体

    叶祖贵;

    进行体和持续体是两种不同的语法范畴,二者在语法形式和历史来源上都有明显区别。从形式上看,进行体有"在里+VP"和"VP+在"两种类型,持续体有"V+动态助词"和"VP+在里"两种类型。从来源上看,"在里+VP"来源于"在(这)里/(那)里+VP","V+动态助词"来源于附着义的动词或结果补语,"VP+在"和"VP+在里"虽然都来源于"VP+在(这)里/(那)里",但二者所处的语法化阶段不同。

    2013年02期 129-140+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 赣语上高话的将行体“嗟”

    罗荣华;

    上高话里的"嗟"常黏附于单句或分句的句末,表示相对于某一参照时间事态即将实现或将要实现。"嗟"蕴含了预测和意图的认识情态。"嗟"的本字为"去","嗟"是由位移动词"去"语法化而来,这也体现了语言学的共性。

    2013年02期 141-150+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广州话形容词重叠变调形式的变异

    单韵鸣;

    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语料库的封闭式检索,调查分析了广州话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变调表示程度加深的变异。结果表明,形象地表示形容词程度的加深,与共同语形式一致的状语式比方言特征明显的"A一A"和"A*A"两个变式常用得多。"A一A"式和状语式的使用频率跟年龄相关,在不同年龄段中的分布刚好呈镜像般的相反局面。"A一A"式与年龄呈正相关,而状语式则与年龄呈负相关。文章还尝试结合语言内部因素分析了"A一A"和"A*A"式在语言竞争中落败的原因。"A一A"和"A*A"式在广州话中的式微是广州话语法向共同语靠拢的一个例子。

    2013年02期 151-160+33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看形容词在汉语词类体系中的地位

    朴正九;

    汉语形容词最典型的功能是充当谓语,但其修饰名词和动词的功能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形容词在发展成为专门承担修饰功能的新生词类的同时,为维护汉语词类体系的平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共时语法体系是历时语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断面。现代汉语的词类体系在经历了古代、近代后发生了一些类型学方面的变化,而且这一变化仍在进行之中。

    2013年02期 161-17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概念化对句法、语义成分的影响

    卢英顺;

    语言中句法、语义成分除受认知图景和凸显的制约外,词语的概念化也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文章从不同语言之间、同一语言的共时状态以及同一语言的历时状态下相关词语用法的对比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2013年02期 172-18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再论汉语保留宾语被动句——兼论领属关系的典型性和“王冕死了父亲”的历史成因

    马志刚;

    汉语保留宾语被动句在语义、语类和形态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要求:典型领属关系、宾语成分的不定指性和动词的复合性构造。鉴于"张三被杀了父亲"蕴含亲属关系、有定宾语和单语素动词,因而不宜将其视为汉语保留宾语被动句的典型代表。认知语言学有关领属关系典型性的研究和历史语言学有关"死"类动词因何添置了"丧失"义的研究都支持该观点。文章认为,汉语生成语法研究在基于内省构拟例句时,应该将母语直觉判断置于优先于理论推衍的地位。

    2013年02期 182-195+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重动结构与连动式

    钟小勇;张霖;

    学界一般将重动结构看作连动式,但缺乏明确的解释。文章从类型学的角度探讨了连动式的语义、句法属性,并以此来考察重动结构。研究发现,重动结构可看作连动式,但不是典型的连动式。重动结构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

    2013年02期 196-206+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汉语广义中动句的句法性质

    蔡淑美;

    学界在"P+V x+VP2"是否为中动句、属于何种句法结构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文章首先梳理了关于这类构式的定性研究,然后立足于汉语实际语料来考察其句法属性问题。我们认为"P+V x+VP2"是一类特殊的话题套叠句,处在连谓句和紧缩复句之间,在结构上形成了从典型主谓谓语句到非典型主谓谓语句的原型范畴。文章阐述了该构式的内部层级并对它进行了系统定位,最后指出汉语这类句子与英语中动句相比有同有异,因而将这种句子称为汉语广义中动句。

    2013年02期 207-218+334-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论“就好了”的祈愿功能

    张新华;

    "就好了"是一种指强烈希望某虚拟事件为真的祈愿成分,既可用于已然事件,也可用于未然事件。该成分具有强对话特征,包括外显对话和内心对话两种形式,不能用为转述句。来源上,"就好了"的祈愿功能是通过对普通主谓小句的谓语"好"做主观化提升而形成的。"就好了"的祈愿功能是在复句中形成的,有演化为语气助词的趋势。

    2013年02期 219-227+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淮南子》同义复词考释

    王文晖;祁慧;

    《淮南子》一书是考察汉初语言的珍贵资料。同义复词是《淮南子》中极富特色的词汇现象,文章重点选取了其中字面生涩义晦、容易误读等词若干组,并对其意义进行了发掘和考释。

    2013年02期 228-235+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快照、合照和全息照——修辞主观世界中的观察对象

    霍四通;

    积极本来就是指主观态度的积极,积极修辞总是主观的。在这个主观世界中,观察者通过快照、合照和全息照等多种技巧,以离散的方式剪裁现实,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跨越。

    2013年02期 236-246+335-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参互见义”考

    刘斐;

    所谓互文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这一观点目前已被学界普遍接受。据我们考察,其源于郑远汉对贾公彦和俞樾观点的概括。俞樾提出的"参互见义"观有着深厚的背景,"参互"原为周代的会计核查制度,后演变为一种文本分析策略,明清之际又发展为求证的方法论,故"参互"是互文的"见义"机制而非"成文"机制。俞樾用"参互"来概括各类传统互文的理解机制并未将其仅仅局限于互文辞格,这对我国传统互文理论的建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013年02期 247-255+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文化传播视角下新词语的语体色彩生成趋势及动因

    马晓红;

    语言的后面是文化;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新词语生成必受一定文化心理作用的影响;新词语的定型反映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文章探讨新词语在文化传播视角下语体界限模糊化的趋势、音节数目与语体色彩的共变的特点,同时也探讨了其背后的生成动因。

    2013年02期 256-265+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历史音变规律与方言地理分布类型

    郑伟;

    历史语言学、语言地理学是探讨语言演变的两种基本方法,两者都可以揭示音变规律,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可以互相补充。文章以汉语方言(以吴语为主)若干音变特征为例,主张音变规律在方言地理分布类型上有四种不同的表现:一、连续型分布,二、离散型分布,三、递推型分布,四、辐射型分布。

    2013年02期 266-280+336-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 澳门耶稣会馆藏首本中葡教科书所记录的粤语音系

    罗言发;

    澳门耶稣会图书馆藏有一本从未被世人注意的书籍,名为NOVO MTODO para aprender a lêr,escrever e falar a LINGUA CHINESA em Dialecto Cantonense,该书由华籍首位红衣大司铎刘雅阁编写,是澳门发现的最早的对外汉语(葡粤)教科书,1922年出版于澳门。从音系特征看,该音系声调有9个、上声分阴阳、有介音u-、蟹摄合口跟止遇两摄合口截然分开、止摄开口精庄组字跟遇摄合口三等知章组合流等特征与珠三角西侧(佛山、南海、顺德)的方言对应较整齐,反映了编者的家乡话,亦是广东佛山地区百年前的真实语音记录。

    2013年02期 281-290+337-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 上海话与绍兴话阳声韵对比的优选分析——看标记性在历时音变中的作用

    朱音尔;张吉生;

    文章从元音鼻化、元音前移和鼻化脱落,以及鼻音音变等视角,以当代音系学标记理论为依据,在优选论框架内对比分析上海话和绍兴话阳声韵的历时演变,阐释两者之间存在异同的音系理据。文章认为,从中古汉语到新派的上海话和绍兴话阳声韵的变化与差异是基于响音度的标记性制约条件排序以及标记性制约条件和忠实性制约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历时演变中不同制约条件排序的音系语法作用的结果。

    2013年02期 291-30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8K]
  • 汉藏语中的“弱”以及相关问题

    叶晓锋;

    文章根据最新的出土文献材料以及鼻音的演变规律指出:"弱"及其谐声系列上古的声母应该是*m,并由此对"弱"的谐声系列相对应的藏语同源词进行了探讨。此外,文章还对"弱水"的语源进行了讨论,认为"弱水"的语源可能和阿尔泰语有关。

    2013年02期 304-312+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长沙望城出土木楬签牌释文补正

    蒋文;

    文章对望城坡西汉渔阳墓部分木楬签牌的文字释读做了补充和修订,指出"相绪"即马王堆遣册之"霜绪",读为"缃绪";"炊緜絮"即文献之"吹纶絮"。

    2013年02期 313-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试说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所”的用法

    刘娇;

    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的"所"字的用法可以归为两类:一是作为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如"所在""所当""所出"等;二是单用为名词,义为"处所、地方、位置",如"出所"。过去断句和理解有争议的"出所之邦""见所之国"等,都属于这种用法,是"定语+中心语"结构,"之"字作为结构助词,有时候可以省略。

    2013年02期 316-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释“樊林”

    谢国剑;

    通过考察,我们认为唐以前文献所见的三例"樊林"是一对同形典故词语,其中一例来自重耳焚山求介子之事,另两例来自曹操征贲阮瑀之事。并考察了"樊""焚"""三者的字际关系。

    2013年02期 322-327+338-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稿约

    <正>一、本集刊刊登语言学方面,尤其是汉语言学方面的学术论文、评论和随笔等,每年出版一辑,每辑30万字左右。二、本集刊欢迎国内外学者赐稿。来稿需纸质打印稿和电子文本各一份,打印稿请寄:中国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研究集刊》编委会(邮编200433),电子文本请寄:yuyanxue@fudan.edu.cn或执行编辑电子邮件信箱。稿件一经录用,即致薄酬和样书二册。

    2013年02期 340-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