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竞;袁毓林;
文章通过案例分析,考察了"数词+形容词+量词+名词"结构存在的内部差异性,并对形容词的语义特点和作用,以及形容词出现的条件进行了讨论。量词前形容词"整"强调名词所指事物的整体性;形容词"大/小"反映出说话人对于名词所指事物的量的评价。形容词增强了该结构中名词的个体化程度,整个结构所指对象具有较强的现场性。量词前形容词的出现,受到名词的生命度等级,以及量词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名词所指事物在体积或数量上的可变异性,是形容词出现的重要的语义基础。
2020年01期 1-14+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王梦颖;陈振宇;
以往学界一般认为副词的一大特征是不能进行正反问操作。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大量网络新兴语料的调查,发现现代汉语的副词已经浮现出正反问"X不X"的用法,其中部分副词显示出了相当的数量。此发现否定了"能否正反问是副词和助动词区别特征"的观点,二者界限不是绝对的,汉语的副词实际上是"助动词型的副词"。
2020年01期 15-31+375-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朱庆祥;
"生前""死前"与"死后"的对应问题可以放到反义词语构造法系统中去解决。双音节反义词语的主要对应构造方式类型有五种,从高到低的分布频率倾向依次是:方式一>方式二>方式三>方式四>方式五。"生前""死前"与"死后"成为反义词语的构造理据分别是方式一(生前←→死后)和方式二(死前←→死后),并不特殊。
2020年01期 32-50+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梁永红;
语义倾向分析的基础是语言具有主观性的特质,所以要想了解"受"字句的语义倾向,就必须从这种句式所体现出的主观性入手。"受"字句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说话人的态度来说,具有[+弱主观表述]的特征;从说话人的情感倾向来说,体现[+中性]的情感;从说话人表达的语义重心来说,凸显[+结果/状态]。正是因为"受"字句有这样的主观性特征,所以总体上体现出[+弱主观表述][+中性][+凸显结果/状态]的语义倾向。被动句式的主观色彩大都比较强,"受"字句正好满足了说话人弱主观陈述视角的需求,这也正好体现了它的存在价值。
2020年01期 51-63+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郭光;
疑问代词"怎么"有多种功能,文章尝试证明"怎么"发展出了程度副词的用法,但不是典型的程度副词,其程度用法不仅限于在"不怎么"中;文章还研究了"怎么"的程度用法与虚指、任指的关系,研究发现"怎么"的程度用法分别在虚指用法和任指用法中通过不同的句式演化而来。
2020年01期 64-76+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罗堃;刘颖;
重复义副词"又""再"在汉语标题中可以突破常规语法规则连用。语义上,"又""再"连用表达动作、行为或事件的再一次发生,是一种"羡余"现象。句法构造上,由于"又"的句法层级高于"再",二者的连用位序只能是"又—再",不能为"再—又"。从语用角度看,"又""再"连用是标题语言特区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其产生机制分为两步。首先,在方言、古汉语以及标题语体特征的影响之下,标题中的"再"能够表达已然重复义;其次,具备相同功能的"又""再"突破常规语法规则"羡余"式连用,形成整句焦点,强化视觉刺激,以达到吸引读者关注的目的。
2020年01期 77-93+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余义兵;
现代汉语"稍嫌""略嫌"在使用语境上表现出与古代汉语极大的差别,已经语法化成为一个表示低量级绝对程度的准副词,可以释义为"有点""有些"等。文章考察了"稍嫌""略嫌"历时过程中的结构变异以及由此带来的重新分析,然后概括它们在共时层面上所体现出来的句法特点,并解释其语义演变的原因,最后辨析"稍嫌""略嫌"与相近相似词语的差别。
2020年01期 94-111+37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李宇凤;
文章从引发与回应的交际互动角度,阐述回应拷贝构式"X就X"在肯定认同X时所表达的"接受"或"抗拒"引发行为的回应性言语行为功能。当"X就X"用于回应X所代表的直接祈使行为时,肯定X等于接受和承诺执行引发行为。当"X就X"用于回应X代表的评述性言语起效行为时,引发行为建立在评述X"不可接受、带来损害"的基础上,接受肯定负面评述X就是抗拒以此为基础的引发行为。如果"X就X"用于回应基于负面评述X的间接祈使行为,则处于直接祈使回应与评述性言语行为回应的中间状态,引发和回应拷贝形式是评述,回应对象是祈使,回应行为是抗拒祈使。引发行为与回应行为的形式、性质、实现手段、语用功能等相互协调,最终决定"X就X"的具体言语行为功能。
2020年01期 112-12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 刘娅琼;
文章以三类共计9个小时真实口语材料为语料,考察了用于句中的"呢"和"啊"的分布和功能。在自然面谈中,"连接成分+呢"的用法居多;而在博物馆讲解和新闻报道中,"体词性成分+呢"则占据大多数。表示提顿的"啊"可以用来表示自启修复,而句中"呢"未见该功能。"呢"在语料中出现了功能的交互变异,即,由纯主位标记演变为把某信息包装为已知、易知或次要信息的作用。
2020年01期 128-142+378-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钟小勇;涂郁子;
乐耀(2010)关于"你像"后续话题成分信息状态的观点是前后不一致的,一方面认为表达旧信息,另一方面又认为表达新信息。文章认为,该成分既可表达旧信息,又可表达新信息,但主要表达可及信息,即处于新、旧信息之间的信息,这跟"你像"既是话题标记,又是举例标记的话语功能密切相关。
2020年01期 143-153+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玄玥;李多;
网络语言中新兴的程度表达方式只在状语和补语两个位置,文章全面考察状位和补位的新兴程度表达。状位程度表达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短语和否定短语五种来源,具有确定、超常量、极性量、否定极性量等向程度义转变的语义基础,"程度副词+谓词"是程度构式,状位是程度范畴的优选位置。补位程度表达有动结式和"得""到""成""出"等标记形式,都源于结果补语,程度补语是少部分结果补语的夸张修辞用法的固定化,补位的基本范畴是"完结","谓词+程度补语"不是程度构式。
2020年01期 154-172+379-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 李雯雯;
对英汉两种语言同类句法关系的计量做对比研究,有利于发现语言在句法结构方面的普遍规律。以往传统语法主要采取定性方法对语言进行描述和对比,而计量语言学采用统计方法,利用语料库进行定量统计加定性分析,有利于更加精确地描述和对比语言的规律和特征。在依存语法的框架下,基于《中国日报》英汉双语依存树库,文章对英汉主语依存关系的计量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显示,汉语主语依存关系的依存距离均值高于英语,subj(2.69, 2.58),汉语比英语承载了更多的认知成本和工作记忆负荷;不仅在一种语言当中,在具体的依存关系中,如主语关系,依存距离也存在最小化倾向;从依存方向和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考虑,汉语和英语都是典型的SV语言。文章的研究结果验证了传统语法中已有的定论,并在树库的基础上用计量的方法对这些定论做出了更加精确的解释,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用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发现的语言结构规律。
2020年01期 173-191+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 刘亚男;邵敬敏;
文章利用清末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戴遂良编写的河间府方言文献《汉语入门》,探讨了副词"净"的语法化路径:(1)形容词表"无余"义>表排除义的范围副词>表概括义的范围副词;(2)形容词表"无余"义>表排除义的范围副词>表高频义的时间副词。并且发现:(1)副词"净"产生的时间较晚,不会早于清中叶;(2)最先虚化的是表排除义的范围副词"净";(3)"净"因具有[+排他性]语义特征,决定了其主观化方向具有贬义倾向性。
2020年01期 192-202+380-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汤传扬;
陈泽平在《〈闽都别记〉的"会"字句》一文中分析了《闽都别记》中能性助动词"会"的语义,认为其中至少3类是闽方言"解"的书面变形,并由此提出:从文献中观察到的某个虚字的功能扩张,不一定都是"语用—认知"引导的语法化发展,也有可能是方言接触的结果。但文章作者在非闽方言背景文献中也发现了陈文中所谓情态语义比较特殊的"会",这应该是"语用—认知"引导的语法化发展的结果,而与方言接触无关。全面细致地考察历史文献有助于更客观、准确地认识问题。
2020年01期 203-208+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蒋文;
文章讨论出土秦汉日书中两组语词的理解。一,秦汉日书中的"临邦政""临邦""临国""临端"所指为一,意为处理政务;"临邦政"是最完整的形式,可简化作"临邦"或"临正(政)";"邦""正"又可分别改用意思相近的"国""端",日书中遂见"临国"和"临端"。秦汉日书中独用或与"立正/立政"并用的"临官",就是文献中的"莅官",意思是处理官务而非就任官职。二,日书中数见的"责人"之"责"是责求、求取之意。"责"的对象就是"人"本身。放马滩日书乙"以责不得"当理解为"以责人,不得"(责求、求取人,结果是不得)。
2020年01期 209-216+381-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蔡黎雯;林华勇;
文章从岳池方言出发,通过考察西南官话和其他汉语南方方言,发现重行体存在分合两种情况:有的方言用特定的形式区分修正/非修正重行,有的则不区分。重行体标记可分为副词型和助词型两种基本类型,前者对现实/非现实不敏感,后者则敏感度较高。汉语方言中修正重行体的存在体现了汉语是强主观性语言的特点。汉语中重行体标记由趋向动词(如"过")、重复义副词(如"格外/格晚~="等)向重行义演变而来,异于其他语言。
2020年01期 217-23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周红;李晨璐;
吴语处衢片玉山方言的情态动词"解"来自"晓悟"义动词"解",具有丰富的情态意义,表内在能力(普通能力、强能力和惯常倾向)、外在动力(条件可能和条件必然)、承诺和推测。"解"的否定形式多为"弗解",表体能义时则常采用"V弗C",表惯常倾向时常用"弗解大"。"解"是非问常添加发问词"[ɡ??~2]",表"强能力"时则采用句末语调上扬的方式发起疑问,用"是"回答。"解"表普通能力和条件可能时有同义词语"V得C""有法"。"解"凸显主观能动性,后接短宾语,在疑问句中不可单用;"V得C"凸显客观条件,与"有法"连用可凸显主观性;"有法"后接长宾语,在疑问句中可单用。"V得得"仅表体能,用于惊讶语气,且V限单音节动词,须后接数量宾语。
2020年01期 238-254+382-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 卢惠惠;
文章以客家方言于信片南康客家话中的多功能词"正ts?~5"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其作为动词或形容词补语,表小量副词和语气助词时的意义与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先行"义助词"正"的来历,认为南康客家话中作为动词或形容词的补语,表小量副词的"正"均源自上古汉语形容词"正",但句末"先行"义助词"正"是因南康地处闽粤赣湘交界地区,由语言接触引发的语义复制而扩展出来的功能。
2020年01期 255-26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 蒋遐;
文章根据领属关系语义类别的不同,详细描写了邵阳话中亲属与社会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物体所有权关系和时空领有关系的表达情况,考察了直接并置型、"屋里"标记型、"个"标记型和"量/指量"标记型等四种领属结构在句法、语义等方面的异同。
2020年01期 268-285+383-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徐宇航;
文章通过考察19世纪罗马字语料,分析潮州方言中古咸深摄韵类的音韵层次及其演变,并借音韵层次分析结果,证明20世纪中后期潮州方言-m/-p韵尾演变的影响音类为晚近官话层次音类,且这种"层次互动"引发的音变现象可丰富并补充"鼻音、塞音韵尾演变"理论。
2020年01期 286-29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马德强;
高本汉当年构拟《切韵》音系依据的韵图不是《韵镜》,而是《切韵指掌图》和《等韵切音指南》,这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这并不能表示他当年没见过《韵镜》。实际上,高本汉当时对《韵镜》已经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并且使其在研究工作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不过,限于当时学术界的整体认识水平,他未能给《韵镜》一个合理定位,影响了其价值的充分发挥。高本汉对《韵镜》的消极态度与他当时见到的是不是第一手资料关系不大。作为现代音韵学的奠基人,高本汉对《韵镜》的认识颇具典型意义。今天重新审视他的相关论述,可以从一个侧面管窥《韵镜》在二十世纪初的传播轨迹。
2020年01期 298-310+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李晨雨;
文章全面分析了清抄本《暹罗馆译语》中塞音、鼻音韵尾音节的汉字对音,说明至晚在16世纪中后叶,汉字对音反映的汉语基础方言中,[-m][-n][-?]韵尾和[-p][-t][-k]韵尾仍完整保留。就塞音韵尾而言,[-p]尾独立,[-t]尾与[-k]尾有合流迹象;就鼻音韵尾而言,[-m]尾与[-n][-?]尾部分混同,[-n]尾与[-?]尾并不相混,总体上,塞音、鼻音韵尾内部界限仍比较分明。根据上述考察结果,并结合汉语音韵史和现代方言的相关材料,可以得知《暹罗馆译语》汉字对音的基础方言可能是16世纪中后叶的南方官话。
2020年01期 311-328+384-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 吴波;
文章针对江淮官话三点的八类擦音及其变异问题,进行声学特征的描写、比较和模式分析。从时长、频谱两类声学线索描写和比较它们的声学参数特征,然后建立多参数库,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做模式检验分析,根据检验率判断社会变异性的强弱,并且采用拟合多元对数线性模型检验参数的分类作用。多元模型方差分析显示,时长、谱重心、偏度、峰度、斜率和曲率等6维参数对区别擦音的调音部位有显著作用。支持向量机的模式检验结果反映出,三点共有的四类擦音的性别变异强弱依次是[?]>[s]>[f]>[x],[x]稳定性最高,[?]的变异最强,且女性的[?]有舌尖化的动态音变特征;区域变异检测显示,四类擦音中南京话与合肥话相似度高于南京话与南通话。
2020年01期 329-343+385-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 陈雅清;
聋人社群不能离开主流的听人社会而孤立存在,因而手语总是与有声语言处于不断的接触之中。中国接触手势(CCS)是中国聋人社群与听人言语社群间语言接触的产物,该手势系统既不同于有声语言系统,也不同于自然的手语系统,在语音(形)、词汇和语法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手势汉语是中国接触手势的典型代表,在语形、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不同于中国手语,其中语法特点是主要的区别现象。手势汉语是一种跨语言的、不平衡的、具有规约性和功能性的语言系统,但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只是一种过渡性、交际性的语言系统,因而不能作为官方手语和标准手语进行推广。文章从社会语言学视角,阐述中国接触手势的形成、特点与分类,进而分析手势汉语的本质属性与地位。
2020年01期 344-35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殷守艳;
《别赋》"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之"未传",有"未得真传"及"未到最高境界"两种解释,均误。此二句互文同意,"未传"实乃"不停、不辍"义。"传"有"停止、辍止"义,"亭、舍、置、驿、廨"诸词可证。
2020年01期 359-364+386-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熊加全;
《汉语大字典》是迄今为止编纂质量最高的大型字书之一,它在考辨字形、辨析字义、列举例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该书在释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文章在对传世字书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利用训诂学、辞书学、文字学等知识,选取了《汉语大字典》24个释义失误的例字进行了考辨。
2020年01期 365-374+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正>我刊《语言研究集刊》2019年第二十四辑稿件《中国手语一般疑问词调查研究》,所在页码为372—395,作者为林皓,因有违学术规范,我刊予以撤稿,并已经联系中国知网撤稿。
2020年01期 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正>一、《语言研究集刊》刊登语言学各领域的学术论文、评论,每年出版两辑,每辑35万字左右。二、本集刊欢迎国内外学者赐稿。来稿投电子文本即可,请寄编辑部邮箱:yuyanxue@fudan. edu. cn;或登录《语言研究集刊》网站(http:∥yjjk.chinajournal. net. cn/)在线投稿。请勿寄编委会或编辑成员个人,以免遗失或延误。如作者本人认为需寄纸质文本,请寄:中国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2020年01期 38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