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述宾还是状中:试论情态特征与句法功能之关系——兼论“X于、X以”类动词的副词化趋势

    张谊生;

    现代汉语助动词根据情态特征,可将其分为:动力情态类、道义情态类、认知情态类,说话人在表达各种不同情态时,"助动词+动词"的句法功能也会有所不同。"单/多义助动词+动词"的结构关系,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助动词的情态性质以及对助动词用"X不X"提问式来鉴定。现代汉语"X于/以"类单词,大多数还处在粘宾动词的阶段,其副词化历程正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还没有完成,说明从述宾到状中的演化是个连续统。

    2020年02期 1-19+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话题:汉语句子结构的一种基本成分

    卢英顺;

    如何分析汉语句子的结构,学术界众说纷纭。文章从不同方面检讨了既往分析存在的种种局限,从而主张,应该区别话题和主语,但不主张话题兼主语说;而且应当把话题看作汉语句子结构的一个基本成分,而不单纯是语用平面的一个概念。汉语的句子结构可以描写为:句子→话题(,)+子句_1+(子句_2)+……。所谓的名词性谓语句宜直接分析为"话题-说明"关系而不是"主语-名词性谓语"关系。

    2020年02期 20-33+434-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论兼语式系统及其语义机制

    张新华;

    兼语式指一物N1以一定的方式V1控制另一物N2的行为V2,V1、V2构成一个整体行为。指令类兼语式指N1对N2在行为的意志环节加以影响,V2具有即发性。容许类兼语式指N1以自身物质对N2的行为提供支撑,V1带有动力情态的特征。操纵类兼语式(包括帮带、使成)控制度最高,帮带类指N1直接参与到N2行为的内部,V1、V2具有伴随性;使成类指V1直接造成N2处于V2状态。文章还讨论了不同兼语式在信息结构上的差异。

    2020年02期 34-51+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从法院案例看客观叙事的语言特征

    郭昭军;

    法院案例是一种特殊的客观叙事语体。其事件性、依据性和公文性决定,跟小说、故事和新闻相比案例具有书面性、去主观性和非故事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在语言形式上有多方面表现,可以通过对比统计来加以证明。相对于笼统定性方法,这种语言测量法更客观可信,适用于文体和风格研究。

    2020年02期 52-6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一种特殊的约量表达结构“近X余”

    韩传瑜;

    有人认为"近X余"是违反逻辑规则的语病。但经考察,"近X余"结构至晚出现于魏晋时期,被广泛沿用至今。文章结合古今汉语的大量语言事实分析了"近X余"的句法结构特征、语义功能和语用价值,论证了"近X余"结构合法组配的深层原因,并指出语言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在逻辑上有矛盾的"语病",却可以结合语言规律及相关理论进行合理的解释。

    2020年02期 63-77+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从综合到分立:条件连词“只要”“只有”语义功能渊源探析

    吴鹏;

    文章通过对"只要""只有"的语法化考察,发现二者表条件的语义功能同出一源,即表主观意愿的跨层结构"只+要"。汉语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句法形式经历了一个从综合到分立的过程:连词"只要"在宋元时期已经产生,直至明代,连词"只要"仍是通过在后一小句使用不同的关联副词来区分表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到了清代,"只有"逐渐替换了"只要p,才/方q"中的"只要",用来表示必要条件,从而在语法形式上初步形成了表充分条件和表必要条件的完全分立。在"只要"的语法化过程中,其语义的主观性与语用的主观性呈负相关,副词"只有"的进一步语法化以及句法与语义的相互作用是促成词语替换的两项重要动因。

    2020年02期 78-90+436-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复制提升结构

    潘家荣;潘奥;

    提升(subject-to-subject raising)从Rosenbaum(1967)和Postal(1974)以来在语言学界得到广泛的讨论,但是复制提升(copy-raising construction)并没有得到理论语言学的广泛关注。复制提升对格理论和名词移位理论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名词短语移位只能从一个没有格的位置移到一个有格的位置。复制提升的问题就在于名词短语从一个有格的位置移到了另一个有格的位置。文章论证了复制提升结构与一般的提升结构不同,讨论了移位和底层生成这两种分析的基本假设以及它们存在的问题。文章试图引入空填充词proEXP以解释复制提升现象,但这种分析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后,文章在句法关系推导论的理论框架下对复制提升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解释了以往分析都忽视的从句标补语呈现出多种形式这一现象。

    2020年02期 91-108+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透视与展望:“差一点没VP”句式研究60年

    鲁承发;陈振宇;

    "差一点没VP"句式的歧义问题自提出以来,已经历经60年的研究。学界从句法、语义、语用、语音韵律,以及历时演化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差一点没VP"句式的语法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揭示。其中,在语用限制条件方面讨论得最为深入,体现为"企望说"与"常规说"之间的碰撞与争鸣。另外,"差一点没VP"句式还可以在两个方面进一步研究:汉语内部的纵向挖掘与跨语言的横向比较。

    2020年02期 109-126+437-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纷繁与交织:西方情态研究的多重维度探析——兼论情态概念界定困难之原因

    谢一;

    当前人们对情态,无论是从概念的界定还是对范围的把握都众说纷纭、难以统一,原因有三:首先,通过对西方情态研究史的梳理可以发现,由于学人在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切入视角与研究思路,因而造成对情态在宽窄把握上呈现出多样维度,这是造成情态研究呈现纷扰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其次,经典论著的表述模糊与论述矛盾也容易使学人产生概念误解与认识偏差;最后,从主流研究趋势上看,情态涉及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人们对其态度变得更加包容。多样的因素纷繁交织,共同造成了当前分歧不清的局面。不过只要搞清分歧所在并理清头绪,就能在众多观点中获得辨明,更好地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2020年02期 127-146+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谈种属概念词内部的语法结构关系

    戚晓杰;姜维枫;

    关于"松树"类种属概念词内部的语法结构关系,现代汉语语法一般把它视为定中型偏正式,似不存在什么异议,然而词汇学、汉语史研究学者提出不同见解。文章对此问题进行探析,认为它应归属于同位式并加以阐明,由此揭示种属概念组构是汉语词语构成及其外来词借入的一种重要方式;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应与词汇学研究、汉语史研究紧密结合,汉语各领域的沟通研究对于认知汉语本真面貌,有着重要意义。

    2020年02期 147-164+438-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基于形义关系的现代汉语单双音节拟声词分类研究

    郑泽芝;徐铂;

    拟声词的形式与意义存在一定联系,因而其分类可将形式与意义结合起来。文章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收录的单双音节拟声词为研究对象,根据词典释义从发声事物、声音特征与动作变化三个拟声词的语义描写维度将拟声词划分为直接模拟外界声音的单纯拟声词、同时体现声音特征与动作变化特征的复合特征拟声词与仅体现声音特征的声音特征拟声词。结合形式标准,文章将单双音节拟声词进一步区分为A式直接拟声词、A式声音特征拟声词、A式复合特征拟声词、AA式直接拟声词、AA式声音特征拟声词、AA式复合特征拟声词、AB式直接拟声词、AB式声音特征拟声词、AB式复合特征拟声词九类,根据结构义的不同,又将AB式复合特征拟声词分为表动态与表描述两类,并结合词例分别讨论了各类拟声词的表义特点、结构特点与形义关系。

    2020年02期 165-181+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移民背景与上海城市方言的父母面称称谓

    平悦铃;

    上海一代移民的父母称谓保留来源地方言的发音;词汇上,"父亲"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母亲"一致性较弱。"父亲"有两个主流形式"爹爹"和"阿伯"。"母亲"采用来源地方言本来的称谓形式。二代移民的父母称谓,语音基本采用上海城市方言的形式。从词汇层面看都产生了主流形式,"父亲"主流形式是"阿伯",新形式是"爸爸";"母亲"主流形式是"姆妈"。四个外来族群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宁波和绍兴相对保守,苏北和苏州相对激进。

    2020年02期 182-193+439-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关于上古汉语语气词“也”动态用法的例证辨析——附论语气词“也”动态用法的衍生途径

    梁银峰;

    文章针对陈前瑞(2008)《句末"也"体貌用法的演变》一文中所举的关于上古汉语句末语气词"也"动态用法的例证进行了辨析,提出判断上古汉语的"也"是否具有动态用法,除了看"也"字句中动词的情状类型外,还要看"也"字句在整个话语结构中的地位,即是否表达前景事件,是否代表新信息。文章认为,表示静态的"也"是通过两种途径衍生出动态用法的:一是在已然叙述句中由位于主从复合句的从句末尾发展到位于主从复合句的主句末尾或者独立句的末尾,二是在将然句中位于句子末尾表示说话人基于某一事实或者某一假设的条件而做出的推断。在这两种语境中,句末的"也"具有现时相关性,表示事态已经出现变化或将要出现变化。

    2020年02期 194-211+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更”的连词功能来源探析

    文桂芳;李小军;

    汉语史上"更"语义功能丰富,学界关于其副词功能研究充分,连词功能研究尚薄弱,未见专文讨论。文章详细考察了"更"的让步条件连词、递进连词和并列连词功能的来源与发展。认为让步条件连词功能源于表"再"义的重复副词,其中"更"在"更X_P也V_P"格式中被理解为极量,且从元明开始,表让步条件的"更"逐渐被"再"取代;递进连词功能源于程度副词;并列连词功能源于表"又"义的重复副词。发展出关联副词功能后,"更"进而向连词演变,且在不同语境中发展出不同的连词功能。"更"的三种连词功能典型程度不一,让步条件功能不成熟,并列连词功能一般,递进连词功能最成熟,它是能产的,开放的,建议辞书在以后修订时把"更"的递进连词功能补充上去。

    2020年02期 212-227+440-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张家口晋语责怨构式“X也是VP”

    宗守云;滕祖爱;

    "X也是VP"是张家口晋语表责怨意义的构式,由责怨对象NP、背景成分X、情态副词"也是"以及述谓成分VP构成。当NP在X的情况下有本来不应该出现的行为或状态时,说话人对此感到不满,并编码为"X也是VP"进行责怨。"X也是VP"构式具有现实性、意外性和消极性特征。"X也是VP"构式是从类同意义的普通句法结构专化而来。

    2020年02期 228-238+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浅析单双“了”句的语义对立——兼谈“了_2”时体功能的划分

    范晓蕾;

    朱德熙(1982)对普通话"他笑了"歧义的解释代表了"单双‘了’体貌对立说",文章综合多方面语料发现,该假说在音形来源上未能被证实,在功能语义上也是适用范围有限的。通过考察"动态持续性VO+了_2"的语法特点及跨方言形式,文章对"他笑了"的歧义给出新解释:它很可能源于"了_2"的多功能性或"笑"情状上的特殊性。这项探讨促使我们详解了"了_2"的近过去、单独过去两个功能,并重新剖析它的近将来功能。文章显示,有必要将"了_2"句的事件诠释和它的语篇表现相结合来做对应性的分析。

    2020年02期 239-262+441-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江西余江方言三身代词的单数和复数

    彭有明;

    余江方言的人称代词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和其他人称代词。余江方言三身代词具有"我/尔/渠"和"我呢ne/尔呢ne/渠呢ne"两套单数形式,没有词性质的复数形式,而有"我/尔/渠"与短语"两人",或"几个人",或"个多人",或"伊多人"构成的九种复数形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年轻人偶尔也会借用鹰潭方言的三身代词"我得te/尔得te/渠得te"复数形式。余江方言人称代词在语义上具有较强个性,在构成和语法语用功能上也具有较强个性,彼此之间的语法和语用的能力大小不一。

    2020年02期 263-279+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吴语瑞安话“有”的功能及其反映的方言类型特点

    吴越;

    南部吴语瑞安话的"有"有五种密切相关的语义功能:(1)表达领属关系;(2)表示存在;(3)强化或表示过去事实;(4)强化现在事实或一般规律;(5)强化对非现实状况的主观判断。东南方言的"有"普遍具有更多扩展功能,而瑞安话的"有"在其中亦属显赫,表现在更高的句法强制性。"有"的多功能性与其核心语义"存在"(EXISTENCE)密切相关,这也决定了"有"只能作用于具有先存性、确定性的命题,只进行"话题—述语"判断,而不用于"以言行事"。"有"对时体不敏感,表现在兼容各种时体成分及意义。文章也结合瑞安话对时体的整体不敏感性,初步讨论不敏感范畴的两种类型。

    2020年02期 280-295+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试解Z变音之谜:语音篇

    支建刚;

    Z变音是语法和语音交界层面的现象,因此在确定其合音成分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跨层面的多项标准。文章从语音形式角度入手,发现Z变音分布区周边方言有后圆特征的"子"缀,却没有后圆特征的"儿"音。而且,后圆特征的"子"缀有其存在的方言音韵基础。结合构词和形态方面的表现,我们认为参与Z变的合音成分不是"儿",不是"头",可以确定是"子"。Z变音即子变音。

    2020年02期 296-307+443-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从“支微入鱼”现象论江淮官话黄孝片与赣语怀岳片的历史关系

    余鹏;

    文章基于"支微入鱼"现象讨论江淮官话黄孝片与赣语怀岳片的历史关系。两片方言的"支微入鱼"现象高度相似,韵类上都只涉及古止摄合口,声类上都只涉及知、章、影组(黄孝片还涉及一个日母字"蕊"),不涉及见组。该现象涉及的例字几乎都可以在其源方言饶州赣语中找到源头。韵类上,两片方言比饶州赣语少一个蟹合三的"税"字;声类上,两片方言止合三见组字不入虞,而饶州赣语不然。这两点是两片方言在明代初年以来的共同创新。

    2020年02期 308-321+44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汉语态度语音的韵律、嗓音和调音运动特征

    耿浦洋;顾文涛;曹文;

    语音是态度传递的重要媒介之一,态度的表达和感知都与一定的语音特征相关联。文章使用电磁发音仪,从声学和生理角度,考察了汉语在"友好—敌对"和"强势—弱势"表达时,语音产出的韵律(基频、音强、时长)、嗓音和调音运动(舌位前后和高低、嘴唇圆展度和开口度)特征。结果发现,相比友好/弱势,敌对/强势的基频更高、音强更大、时长更短,声带更紧,舌位高低运动范围扩大,嘴唇更突出。这一结果说明,态度的语音表达不仅依靠韵律变化,嗓音和口腔发音器官运动调节也同样重要。文章不仅增进了对态度表达在生理层面上的认识,还为态度语音合成、对外汉语的态度语音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020年02期 322-341+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 汉语近距离区域方音区分研究中元音与声调功能研究

    刘黄梅;梁洁;Vincent van Heuven;

    本研究着眼于汉语"近距离区域方音"比较与区分,比较元音和声调在三个近距离区域之间的差异,并通过线性判别模型建模,分析元音和声调相应的声学特征变量在自动区分三个区域中的作用。本实验共涉及元音第一、第二共振峰、声调平均基频、声调时长、声调三个极值点、声调目标相对位置,共九个变量,成功证明汉语近距离区域方音的部分特征变量的声学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后,本研究采取线性判别分析对现有数据进行建模,得出两个有效区分率高于85%的模型,即"平均基频+声调时长+元音F2"顺位加入模型和"平均基频+声调时长+极值点1基频值"顺位加入模型。线性判别分析模型的成功证明了汉语近距离方音采取数字模型进行区分的可行性,同时也证明了声调的"平均基频""基频时长"和"极值点"声学特征在汉语方音区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也证实了"三点极值模型"能有效地、维度地测量声调。

    2020年02期 342-362+445-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 上古汉语中“酒”的词族

    毕谦琦;

    上古汉语中和"酒"有关的词非常丰富,文章采用"语义场-词族-词"的"三级比较法"将这些词归为几个词族。词族内部的成员有相同的词根,同根词之间有密切的音义联系。

    2020年02期 363-376+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 战国楚简词义训诂举隅

    吴祺;张学城;

    传统训诂方法为战国楚简的训诂研究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理论指导。文章即根据传统训诂方法中的据古训、破通假、据连文、据对文等四种方法,对郭店、上博以及清华三批楚简中的部分词语提出新的释读意见。认为《曹沫之陈》"喜"当训为"兴";《皇门》"叚"当读为"暇",训为闲暇;《尊德义》"備(服)殜"之"殜"当读"肄",与"服"均为"习"义;《越公其事》"攻"当训为"坚",与前文之"利"为同义对文的关系。

    2020年02期 377-383+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传抄古文研究札记三则

    刘伟浠;

    《古文四声韵》等所录"老"古文"■"是"寿"之省讹。《籀韵》"寿"作■,则是"寿"的讹俗。《集韵》"壔"古文作■,其右部"■"是"寿"之讹。《龙龛手鉴》录"俟"的两个古文"■""■",前者是"寿"之俗讹,后者是"畴","俟""畴"是义近误植。《古文四声韵》"卑"古文■是中古俗体。《古文四声韵》"吴"■、■均是"於"字讹体,古文借"於"表"吴"。

    2020年02期 384-390+446-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 也谈吉兆海话的系属

    王文敏;符昌忠;韦远诚;

    文章通过词阶法探讨吉兆海话的系属,结果显示吉兆海话与侗台诸语言的关系为亲属关系,与粤、闽语为接触关系。吉兆海话、临高语共享的三条独特的语音演化规律:侗台语族其他语言的清塞音p-、t-演变为内爆音?、?;唇塞音模式复辅音声母演变为tsh-;单数调*r-类声母演化为擦音s-,双数调*r-类声母演化为边音。因此吉兆海话属于侗台语族台语支临高语的一个方言。

    2020年02期 391-40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中国手语否定标记的类型学特征

    倪兰;

    在跨语言的考察中,我们发现人类语言通常使用形态变化或结构位置表示否定,即通过否定副词、否定助词以及否定词缀来实现。手语是使用空间信息表达意义的语言符号,是一种与有声语言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的视觉语言符号系统。手语中的否定标记既包含否定副词、否定助词、否定词缀,还包括非线性的否定标记,也称作非手控否定标记(non-manual markers of negation),这类标记可以附着在词或句子之上,有时也可以单独承担否定的功能,它的位置和范围在不同的语言中会受到各自语言的特殊限制。文章以中国手语(CSL)为例,讨论手语中否定标记的类型、线性和非线性位置及辖域、分裂否定的表现形式,以及有声语言与视觉语言在类型学上的异同。

    2020年02期 405-422+447-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 剑桥大学伊恩·罗伯特教授访谈录

    马嫣;盛益民;

    文章是对剑桥大学理论与应用语言学系伊恩·罗伯特教授的访谈。他对最简方案和制图理论的相关争议、基于生成语法的类型学研究和句法演变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罗伯特教授还介绍了他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剑桥大学理论与应用语言学系的基本情况,并对中国语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2020年02期 423-433+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稿约

    <正>一、《语言研究集刊》刊登语言学各领域的学术论文、评论,每年出版两辑,每辑35万字左右。二、本集刊欢迎国内外学者赐稿。来稿投电子文本即可,请寄编辑部邮箱:yuyanxue@fudan. edu. cn;或登录《语言研究集刊》网站(http:∥yjjk.chinajournal. net. cn/)在线投稿。请勿寄编委会或编辑成员个人,以免遗失或延误。

    2020年02期 449-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