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邦新先生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何大安;陈忠敏;

    <正>丁先生祖籍江苏如皋,寄籍浙江杭州,1937年10月15日生。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1961年进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师从董同龢先生研习语言学,1966年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受业于李方桂先生,1972年以论文Chinese Phonology of the Wei Chin Period:Reconstruction of the Finals as Reflected in Poetry(《魏晋音韵研究》)获博士学位。丁先生取得硕士学位后即进入“中央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洊升至研究员(1975)。其间代赵元任先生任第二组主任(1973—1975)、语言组主任(1975—1981)、副所长代理所长(1981—1985)、所长(1985—1989)等职,

    2023年0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 汉语总括副词的演化进程考察

    刘承峰;陈振宇;

    现代汉语中,总括副词“皆、都、全、尽”表唯一论元的聚集、耗尽或齐全。“皆、都、全、尽”可以左指,作为非直接限定,量化对象受语用制约,是一种间接量化,如有多个成分,则被凸显的主题获得全称量化解读;总括副词与“很多”类主观大量算子共现,除了全称量化意义,还表言者主观性的情感,此时,左指由全称量化变为主观大量意义;如右指,疑问成分为穷尽列举和分别穷尽列举,总括副词连接左右成分,“皆、都”具有穷尽列举和分别穷尽列举用法,“全、尽”只有穷尽列举用法。总括副词所处的演化过程形成“皆>都>全>尽”的格局,“皆”语法化的全貌不够清晰,“皆、都、全”有主观大量用法,而“尽”尚未产生,“都”本有表“大量聚集”的主观评价的可能,具有强化语气功能和主观大量功能,“全”正在向“都”的总括用法发展,主观性逐步加强。

    2023年01期 9-31+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9K]
  • 从祈愿到反事实

    李宇凤;

    文章讨论祈愿即愿望表达的反事实用法,论证其背景语义“愿望非真(非事实)”表达为显性反事实的语用实现机制。具体有两点:(1)“未成事实”即非事实是“愿望”之“希望将来实现”的语义蕴含,合预期的祈愿是将非事实实现为反事实表达的语义限制条件。祈愿的反事实解读依附于祈愿义,重音凸显祈愿实义或增强祈愿强度都能提升祈愿的反事实倾向。(2)祈愿的反事实在回应现实情况的语境中使用,限定论域的现实解读方向,提升背景语义“愿望非真”为显性的反事实表达,实现从祈愿到反事实的跨越,而无需诉诸社会物理世界的真实情况。祈愿在典型的事实陈述/提问的对话回应中体现反事实,随回应性凸显反事实性;在不太典型的现实世界事实状况的回应中,回应性减弱会增强反事实的负面情绪表达。祈愿所回应和否定的事实倾向于泛时静态的性状描述,其反事实表达对听说双方来说都是反预期的,由此形成说话人的同情立场,表达出“(很遗憾)客观事实不是你说的/我希望的那样”,否定对方的同时尽量尊重礼貌一致原则、维护对方面子;或者强调“事实非我愿”的客观性,突出反事实带来的负面情绪。

    2023年01期 32-50+384-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1K]
  • 形式否定的隐入规则分析

    王蕾;

    规约性隐性否定具备固化载体表征,可稳定承载隐含的否定意义。该载体近似但又区别于显性否定算子,可覆盖以单词为代表的各类句法单位;规约度差异与其参值角色相关,受制于所在结构的成熟度及共现成分的否定性;此外,载体词对否定极项NPI的允准性和扩容性,更验证了其否定赋义的功能。载体与否定语义的形义对应,是对隐性否定乃至肯否范畴“形义错位”问题的新解。

    2023年01期 51-65+385-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8K]
  • 客观积量足界义“V满”的组配规律及语义提取

    阮秀娟;赵春利;

    文章以语义语法为理论基础,根据述位动词与补位形容词的双向选择原则,在揭示述位动词核心语义“积量义”与补位“满”的核心语义“客观足界义”的基础上,结合“V满”同现成分概括并验证“V满”的核心语法意义“客观积量足界义”。首先,从宏观角度揭示“V满”的两种句子语义格式类型:静态空间存量类、动态施事达量类。其次,正反验证述位动词与补位“满”的组配规律,即存量类、达量类动词可以与补位“满”组合,进而结合同现成分提取述位动词的核心语法意义“积量义”。再次,根据补位“满”的不同语义指向,提取并验证补位“满”的核心语法意义“客观足界义”。最后,通过因果标志词解释法揭示述位动词和补位“满”之间的因果关系,概括“V满”的核心语法意义“客观积量足界义”,并结合“V满”的同现句法成分加以验证。

    2023年01期 66-81+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4K]
  • 现代汉语标记性评价构式:内涵、特征与类别

    赵卫花;胡清国;

    评价是人类认识自己与世界、传播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其表达与传播工具主要是语言。标记性评价构式就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生成、固化并传承的具有特定词项作为形式标记的表达说话人认识、态度、情感的专门结构。体现出主观性、承继性、述谓性、互动性等属性特征。可以从形式、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划分出其下位类型。

    2023年01期 82-95+386-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5K]
  • 也说意外的本质——从典型意外标记“竟然”说起

    王恩旭;

    《意外的本质》(Aikhenvald 2012)一文将意外意义概括为突然发现、惊讶、猝不及防、反预期、新信息五种。由于界限不清、标准不明,意义之间无法有效区分,受到学者们的批评。而且,该文也没有解决为什么意外有如此多的意义、这些意义源于哪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事实和预期相符/相反有时可以造成意外而有时却不能等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典型意外标记“竟然”的语义结构文发现,意外本质上是一个大概率不可能事件。只要发生了大概率不可能事件,就可以造成意外;只要造成了意外的理解,就一定发生过大概率不可能事件。利用大概率不可能事件,可以对上述问题做出统一的解释。

    2023年01期 96-114+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2K]
  • 基于数据库的跨语言跨模态谓词重叠研究

    李悦园;

    文章在跨语言跨模态谓词重叠数据库的基础上探讨谓词重叠各功能之间的语义关系,揭示其跨语言共性。研究通过简单同构网络图、跨语言同构频率及多解语境这三项证据得到谓词重叠语义地图。该图包含12项功能,其中“反复”的象似性和连接度最高,跨语言频率也最高,是功能网络的核心,也是谓词重叠语义的原型。语义地图符合辐射范畴的结构,相邻功能具有语义近似关系,能够体现相关功能的心智表征。

    2023年01期 115-139+387-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9K]
  • 轻化评价义构式“V就V了”的功用与演变——兼论反意外类型及其认识状态梯度表现

    夏焕乐;

    文章在鉴定并区分构式“V就V了”的两个下位构式后,讨论了构式的句法功能、构件特点、历时演变及其机制、反意外类型及其相应表现和与认识状态梯度的关系。在句法特点上,构式充当句子谓语,变项构件V由提取自前置事件的光杆动词和谓词性短语充当,“就”的性质是构式语义的来源。构式语义上,构式表“言者否定了V的实现及其后果所带来的重要性”义及意愿允准和反意外性等两个下位构式义。在历时演变上,清代中期意愿允准义构式“V就V了”在道义情态词“要”脱落后承继了来自明代的意愿句“要V就V了”,并在主观化与溯因推理机制下于民国时期进一步构式化为反意外性构式,后又与构式“X就X”发生联接。在反意外类型上,构式从意外主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从话语功能上可分为两种倾向、从语境影响上可分为两种方式。此外,讨论了反意外性构式得以形成的认知动因和反意外类型与言听双方认识状态的关系。

    2023年01期 140-158+38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7K]
  • 形式语义学视角下上海话句末语气词“咾”的统一解释

    冯予力;

    文章对文献中提及的上海话句末语气词“咾”的十余种用法进行梳理,将之分为非互动性用法(包括表达时序和因果关系等)以及互动性用法(包括强调言者的肯定、指引闻者行动以及向闻者确认言者的判断),并运用形式语义学工具对这两类用法背后的逻辑本质做更准确的描述。文章认为,“咾”的核心意义为添加操作,非互动性用法对应命题层面的添加;互动性用法则对应语义—语用层面的添加,而前人文献中所总结的“咾”的十余种语气并不一定是“咾”本身的意义贡献,而是添加操作在不同的意义层面与世界知识、语境信息、语用推理等因素互动所产生的伴随意义。此外,添加操作亦可以解释“咾”做句内连词的情况,由此,文章认为“咾”在句内和句末的表现皆传递添加义。文章亦指出添加义这一共通之处能够为“咾”相关的类型学研究和历史语言学研究提供来自语义角度的动因和理据。

    2023年01期 159-184+389-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9K]
  • 山西方言程度副词的框式结构

    史秀菊;

    山西方言前置程度副词和后置程度副词可以构成框式结构。多数程度副词构成的框式结构[“F+A+(得)+F”]只能用于肯定句,表示程度的叠加,后置副词与谓语中心语结合更紧密,也更具强调和统领全句语气的作用;晋语区“不太/不很/不咋A甚”框式结构只能用于否定句,表“程度轻微”义,不存在程度的叠加。与南方方言的框式结构相比较,山西方言程度副词构成的框式结构具有较突出的类型学意义。

    2023年01期 185-202+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6K]
  • 赣语万年方言程度副词“晓几”及其跨层词汇化

    姜其文;

    赣语万年方言的程度副词“晓几”由习语结构式跨层词汇化而形成。它可以限定和搭配形容词、动词性成分以及部分指人名词。“晓几”表达高量级程度义,表示“非常”。其演变是个跨层词汇化的过程。它来源于否定式动宾结构“不晓得几”,经过表层结构的简化以及深层结构的重新分析,最终演变为程度副词“晓几”。其跨层词汇化的主要演变机制是重新分析。

    2023年01期 203-216+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0K]
  • 黔东苗语的话题结构

    吴蕾;麻秀芝;

    黔东苗语的基本结构受信息结构的制约,是一种话题凸显型语言,在信息结构的框架下,最容易识别的句子结构关系是话题与述题。诸多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与事、工具、处所、时间等均可充当话题。黔东苗语的话题可通过语法手段、韵律标记、句法标记三种手段来标记,这三种标记手段属于非强制性话题标记,常出现在口语中。

    2023年01期 217-232+390-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6K]
  • 海南闽语“要”的功能演变与语源问题

    杨望龙;史文磊;

    海南闽语中“要”做动词有{索取}、{拿取}、{给予}、{允让}与{致使}等5个义项,做介词有被动标记与工具格标记两种用法。这7种功能通过语义引申与语法化能够建立起清晰的演变关系,它们的语源相同,结合历史音韵与语义来看,本字定为「要」最为合理。

    2023年01期 233-250+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3K]
  • 语用标记“喏”的多功能性和历时演变

    张秀松;袁毓林;

    在汉语史上,语用标记“喏”可以用作请求应答语、命令应答语、呼唤应答语。它还从呼唤应答语用法发展出了呼唤语用法。呼唤语“喏”多用于报告新信息前,以引起对方注意。至迟在清代,“喏”又从呼唤语用法发展出指示叹词用法。其应答语用法、呼唤语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基本已经消失,只能在“报喏”“声喏”等复合词中窥见一斑,但其指示叹词用法仍然很活跃。

    2023年01期 251-267+391-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0K]
  • 试论晚清民国时期常用词更替中的南北官话融合

    刘曼;

    文章以晚清民国时期几组常用词更替个案为例,探讨这两个阶段南北官话的融合。旨在揭示其时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的地位有所变动,在影响共同语过程中既有相互排斥也有融合:两个阶段都既有北京官话词,也有南京官话词,经过更替,进入共同语;更替内容和进程在南北官话中存在差异。也分析二者地位变化对这一时期常用词更替的影响,同时也不忽视语言内部因素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证实普通话词汇既来自北京官话,也来自南京官话的观点;进入普通话的南北官话词语或具有语体差异,南京官话词较多进入普通话书面语,填补了北京官话正式体词语的缺位。

    2023年01期 268-285+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 满汉双语比较视角下的《清文指要》被动句研究

    李沫;

    满语与汉语被动表达属于不同类型。满语表达被动通常需要在动词词根与动词时制间接缀附加成分“bu”。文章对满汉合璧《清文指要》早期汉译本和北京官话改编本对应满语被动句的句式表达进行了考察。满语被动句有“O受事+S施事+de+V(-bu-)谓词”和“O受事+V(-bu-)谓词”两种结构,汉译本译为有标记被动句、无标记被动句和非被动句,其中被动标记有“被”“给”“叫”,改编本则仅使用“叫”标记。非被动句的句式选择与满语施事成分名词生命度相关。汉译本带有通语层面或南方话的成分,改编本北方话特点明显,且有口语色彩。汉译本被动句句型、施事隐现和动词类型与同时期北京官话被动句的不平衡,表现出满汉语言接触过程中,汉语受满语干扰的痕迹。汉译本和改编本译文的变化,反映出满汉两种语言类型差异以及语言的标记性对语序变化的影响。

    2023年01期 286-310+392-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8K]
  • 汉语方言“疲倦”义词的历史层次考探

    熊润竹;徐时仪;

    据汉语方言“疲倦”义词的共时分布格局,大致可将其分为5个历史层次。整体上地理位置越靠南,变化越慢,代表的历史层次较早,且分布情况更为复杂。其中南方的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主要保留魏晋、唐宋的中近古语言成分,偏北方的官话区展现的则是明清以来的近代汉语晚期语言面貌,内部一致性强。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受地域分流、北词南迁、文白消长、语言政策等影响。

    2023年01期 311-326+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5K]
  • “霎”眨眼义来源考

    蒋世凤;

    提要从宝卷来看,“霎”用如眨眼义比《汉语大词典》所引的书证要早。在宝卷中有一些用同如“眨”但却与“霎”音同的记音俗字,这与“眨”音“zhǎ”读音不同,即在口语里表示眨眼义的词形成了两个读音,即“zhǎ”与“shà”。“眨”是“■/睫”的声旁置换异体字,而表眨眼义的“霎”仅是个记音字,“睒”是本字。

    2023年01期 327-341+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9K]
  •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征引《集韵》疏失辨正

    杨振华;

    《汉语大字典》许多字条的字头、注音和释义征引自《集韵》。《集韵》是中古时期的一部大型字书与韵书,编纂原则为“务从该广”,但它重汇集而轻考校,故其中多有失误之处。《汉语大字典》在征引《集韵》时未能辨正其误。文章举例辨正了《汉语大字典》征引《集韵》时在释义、注音和沟通字际关系三方面的疏失。

    2023年01期 342-354+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5K]
  • 《弟子问》简4与《诗经·国风》合证

    张荣辉;

    上博简《弟子问》简4首端残字拟补为“迧”字,简文上端新释为“迧(陈)风也,乱节而哀声。曹之丧,其必此乎”。“迧(陈)风”即诗经中的“陈风”,而“曹”或为泛指,可能指曹风、曹国或曹君,此简文可与传世文献《诗经·国风》相互印证。

    2023年01期 355-360+394-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3K]
  • 基于超声影像的上海话鼻化元音发音研究

    马良;岳暘;陈忠敏;

    文章使用超声观察上海话前鼻化元音?、后鼻化元音■和纯口元音A三者在稳定段中点的静态舌位,以及鼻化元音?和■动态的舌位运动,并比较中派发音人和新派发音人鼻化元音与纯口元音的发音差异,以此来说明不同年龄段发音人之间的变化以及普通话对上海话鼻化元音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上海话中派发音人能够区分前鼻化元音?和后鼻化元音■,前鼻化元音?的静态舌位比对应的口元音A略靠前,后鼻化元音■的舌位靠后,在韵母时间段鼻化元音舌位动态变化较少,不具有明显的滑动,基本保持元音的舌位。新派发音人不能区分前鼻化元音?和后鼻化元音■,在韵母时间段内舌位具有明显的向软腭目标抬升的动作,发音可看作■。最后研究对比了鼻化元音和口元音稳定段中点的声学数据,发现鼻化元音的F1比口元音A更低,而超声数据上鼻化元音的舌位并没有显著高于口元音舌位,这可能是由于鼻腔耦合产生的声学效应使得F1降低。

    2023年01期 361-371+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 论濮之珍先生中国语言学史研究新思维

    徐鲁燕;

    濮之珍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研究在我国现代语言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与前人相比主要有两方面的创见:第一,首次公开提出并具体论证中国古代语言研究当属语言学范畴,深刻影响了后人的中国语言学史观;第二,强调语言学史研究必须注重语言的社会本质,在兼顾历时与共时的基础上建构了独特的述史结构,并屡有新论。同时,濮先生还明晰了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并在疏通联系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和现代语言学史上做出了努力。其以《中国语言学史》为核心的学史研究由新史观和新视角出发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01期 372-383+395-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 稿约

    <正>一、《语言研究集刊》刊登语言学各领域的学术论文、评论,每年出版两辑,每辑35万字左右。二、本集刊欢迎国内外学者赐稿。来稿投电子文本即可,请寄编辑部邮箱:yuyanxue@fudan. edu. cn;或登录《语言研究集刊》网站(http:∥yjjk.chinajournal. net. cn/)在线投稿。请勿寄编委会或编辑成员个人,以免遗失或延误。

    2023年01期 397-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