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期、否定与推理:论“又”的准逻辑用法

    薛璐;蒋严;

    文章拟重新阐释自然对话中“又”的准逻辑用法,重点关注元否定语境中准逻辑“又”诱导的语用推理和浮现的语义环境,并在“预期/预测—反预期/预测—理据—含义”的语用框架下对转折和否定语境中的准逻辑“又”进行统一的解释。文章认为,由于“又”的逻辑编码义及其产生的语义预设无法在元否定语境中提供连贯的解释,因此,在关联为导向的解释机制下需要回溯并容纳一个隐含命题作为推断话语含义的前提,该前提具有条件式的形式,用作语用预设。准逻辑“又”的语用功能由此表现为:诱导溯因推理、指明话语方向、增强论辩力度。

    2025年01期 1-19+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5K]
  • 压合与层次化:网络上的一类特异转折复句

    陈玉洁;蔺伟;

    文章考察网络上流行的一类特异转折复句。与常规转折句相比,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语表上,倾向于双标形式,且语序变换较为受限;语义上,前项和后项不是常见的抑扬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负面递进关系;语用上,主要表达说话者的主观评价或断言,富有戏谑性。这类复句的识解有时只需借助词汇语义,但主要还是倚赖转折框架的压制作用,且通过回溯推理来获得语用效果。不论是从说话者视角还是受话者视角审视,这类转折复句都体现出强反预期特征,其转折与递进“糅合”的特异形态虽背离了常规转折模式,但深层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一种在转折模式规约化基础上因压合凸显造成的转折关系层次化现象。

    2025年01期 20-32+338-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 论“住”源于“主”的意动用法——从“主某人”到“主(于)某人家”

    胡海宝;

    “住”本义为“临时居处、住宿”,当是由“主”的意动用法(主某人)演变而来,大约发生于战国晚期。由“主”到“住”,较为典型地展示了古汉语部分语法意义向词汇意义转化的过程。“住”由“住宿”义次第引申出“停留”“停止”“站立”“居住”等义。“住”用指军队、马车的“停留”时分化为“驻”。“住”与“侸(树)”“伫(竚)”三者各自独立,相互间无源流关系。

    2025年01期 33-46+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4K]
  • 从现实性否定到可能性否定:“V也V不C”的构式解析与历时演化

    蔡莉;陈昌来;

    “V也V不C”构式从现实性否定到可能性否定的演化由语境所决定,前者用于已然语境,话语功能为客观陈述,说明V达到高量目的仍未能达成;后者用于未然语境,话语功能为主观推测,表明V达到高量目的也难以达成,体现了说话人的“无奈”感。文章从述结式的分类和演化入手,揭示了构式“V也V不C”与述结式“V不C”相互匹配的两种语义类型,阐述了“V也V不C”构式的历时演化,即由并列复句演化为让步复句,由表意愿的让步复句扩展出表程度的让步复句。

    2025年01期 47-61+339-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8K]
  • 叹词“嗐”的位置分布与立场表达

    毛翔;李劲荣;

    文章基于338例口语对话语料,从互动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考察叹词“嗐”的位置分布、功能表达以及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文章认为,“嗐”的核心功能是表达“否定评价”和“消极情感”立场;“嗐”主要分布在话轮起始位置,处在回应序列时多表示否定评价,处在非最小后扩展序列时多表示消极情感。呈现出这样的“位置—功能”对应规律,是因为“嗐”具有反预期性:“与他预期相反”和“与自预期相反”。另外,“嗐”的互动功能也会对句法形式的塑造产生一定影响,体现在“话轮的线性长度相对较长”和“通常不用于结束当前会话”这两个方面。

    2025年01期 62-79+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 并列还是分立?——现代汉语动词缺省结构的韵律成因探析

    马宝鹏;庄会彬;

    文章所探讨的汉语动词缺省句,在以往研究中被视为英语空缺句在汉语中的对应结构。通过对比两种结构韵律模式的差异,文章提出:汉语中所谓的“空缺句”只是表面上与英语类似,但本质上是一种动词语音省略现象,在两个结构平行但形式分立式的单句的基础上形成。这种差异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两种语言的韵律模式,即英语的核心重音指派方式对于并列结构不构成制约,两个并列项可以束约在一个句子之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空缺结构因而呈现出“单句效应”;而汉语的核心重音指派是管辖式重音规则,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汉语句调限定律”排斥并列结构。同样的语境下,汉语中只能是分立型的两个句子,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缺省结构依靠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因而具有“句间效应”。

    2025年01期 80-93+340-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4K]
  • “怎么”在情态词前问方式还是原因?

    修俊俊;

    出现在情态动词前的疑问代词“怎么”存在不同解释,一是就原因提问的“怎么”,一是就方式提问的“怎么”。在“才”的参与下,就方式提问的“怎么”与情态动词的同现是一种假象,“怎么”之后存在一个语义上存在而未得到形式表现的动词,“怎么”与这个动词形成一个条件分句。“怎么”之后隐性动词的存在,使情态动词前的“怎么”也能得到就“方式”提问的解释。

    2025年01期 94-108+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 汉语范畴量词“种”和“类”的构式搭配及构式化对比

    王金海;孙亚娟;覃修桂;

    文章基于多语料库和R语言平台,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汉语近义范畴类量词“种”和“类”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的名词搭配范畴及构式化轨迹。研究发现:1)“X种N”构式中名词搭配多属上位概念范畴,主要表达具有相似特征事物的范畴集合,以区别于其他范畴;“X类N”构式中名词搭配则多属下位概念范畴,主要表达具有相似特征事物的范畴集合,强调范畴内部的统一性。2)“种”和“类”构式化的建构机制主要涉及隐喻和转喻。转喻在其构式的形成阶段起主导作用,负责“具象关联”;隐喻则在其构式演化阶段起主导作用,负责“抽象类推”。这一发现修补了先前Goldberg有关构式承接关系的研究结论,反映出汉语量词构建的特色。3)“种”和“类”的量词用法大同小异,但各有侧重,搭配范畴的演化整体上呈现出“基本范畴→扩展的具体范畴→扩展的抽象范畴”及“紧邻范畴→远距范畴”的轨迹,并反映出汉语建构的精细化认知和体认性特征。

    2025年01期 109-125+341-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6K]
  • 基于方向的递进类型及其图式差异和演变顺序

    杨刚;

    提要基于递进分句间的方向差异可划分出正向递进句、反向递进句、双向递进句和内向递进句,四者在关联标记、句间关系、分句易位、结构特点、构成要素等方面有不同表现,且在认知层面分别对应不同的意象图式,代表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信息加工方式。双向递进句的图式是“A■B”,正向递进句的图式是“A→C”,内向递进句的图式是“A■D”,反向递进句的图式是“E←A”。历时材料也支持基于方向差异来划分递进句,四者遵循“双向递进句>正向递进句>内向递进句>反向递进句”的演变顺序。在此演进过程中,分句关系实际由并列关系走向了主次关系,因此递进句有并列和主次的两面性。与前人划分方案相比,本方案的分类标准具有同一性、简明性,在认知层面有合理性、周密性,更有历时方面的证据。

    2025年01期 126-140+342-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4K]
  • 情态的语义结构刻画及与条件句的语义关联——兼评张新华《条件句与情态研究》

    蒋静忠;葛媛媛;徐慧军;

    情态和条件句研究在逻辑学、语言学领域经久不衰,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近年来汉语学界对情态的研究掀起了一个热潮,涌现出一批有分量的论著。这些论著触及情态和条件句研究的深层或本质问题,可为后续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等多方面提供帮助。及时向学界推介这些新的成果,引起学界对情态和条件句相关问题的关注,有助于推动汉语情态和条件句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文章重点介绍张新华《条件句与情态研究》的成果,包括其核心观点、研究特色和创新之论,并结合学界相关成果对张著“条件句与情态范畴深层直接相通”这一观点做进一步的阐发和评释,最后对汉语情态问题尚存在的研究空间进行总结和展望。

    2025年01期 141-155+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5K]
  • 语言类型学与语言调查——伯纳德·科姆里教授访谈录

    葛平平;汪航;

    文章是对著名语言学家伯纳德·科姆里教授的访谈。他从自己的研究经验出发,对语言类型学、区域类型学以及语言调查等相关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科姆里教授还介绍了他目前从事的研究和感兴趣的领域,并对语言类型学的发展和语言学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建议。

    2025年01期 156-171+343-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作格视角下先秦汉语意念被动的再阐释

    王翠;

    意念被动,指的是汉语中的一类句子虽不含有被动标记,但语义上却常被解读为被动意义的现象,一般出现在受事前置句中。文章以先秦汉语中的意念被动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所涉动词区分为作格动词和中性动词两类,在借鉴功能学派及物、作格分析的基础上,就其所在句子的意念解读给予重新阐释。我们认为作格动词句的被动解读,乃是及物视角的过度推及,其根源在于作格动词语义中致使论元的潜在性;中性动词句的被动解读,则与中性动词语义中动作者论元高自主性、高意志性的施事特征相关,乃是语义结构与句法结构不一致时,解读者因动词语义影响所出现的认知干扰。

    2025年01期 172-188+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0K]
  • 张家口方言确认语气词“么”

    宗守云;赵慧媛;

    “么”是晋语中普遍存在的语气词,也见于张家口方言。张家口方言的“么”和普通话“嘛”大致相当,但二者不是对应关系,而是偏侧关系,在形式和用法上都存在着差异。张家口方言“么”是确认标记,用于直陈句句末,表示“确认性陈述”;用于虚拟句句末,表示“确认性虚拟”;用于疑问句句末,表示“确认性询问”;用于祈使句句末,表示“确认性指令”。

    2025年01期 189-200+34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 石棉木雅语的示证范畴

    杨振法;

    石棉木雅语的示证范畴丰富而发达,分为亲知示证、拟测示证和报道示证三种类型。亲知示证标记为p?~(55)、pu~(55)、pi~(55)和la~(55),拟测示证标记为s?~(55),报道示证不区分二手、三手及传说信息,均使用标记t?~(35)p?~(55)表示。示证可用于将来时,往往表达非典型的示证意义,具有重大的类型学价值。与藏语拉萨话、阿柔话相似,示证也与体、自我中心范畴共享语法标记,所表达的意义为三重范畴语义语法功能的累加和融合,进而构成一种多元复杂的表达体系。

    2025年01期 201-223+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3K]
  •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语音性质

    王琼子;苏俊波;尚劝余;

    文章通过梳理拉脱维亚汉学家彼得里斯·施密特1902年《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的语音系统,分析对比施氏整理的443个字的语音对照表,从语音特征和文献两方面找寻证据,进而确定该书记录的是北京话口语语音系统,而其语音系统所呈现的不同于威妥玛等其他汉学家的特征则跟其语音系统所具有的“复合性”特征有关。

    2025年01期 224-241+345-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0K]
  • 元代韵书反映的音韵特点及其与南宋以后南方官话的关系

    郑伟;

    数千年的汉语语音史,尤其是元代以后,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都充分展示出语言是复杂适应系统这一基本特点。文章围绕《中原音韵》与《蒙古字韵》两部重要韵书,联系元代前后的语音史文献,从声、韵、调的分合演变看中古后期及近代韵书、韵图资料与宋代临安官话、明代南京官话、现代方言之间的源流关系。具体涉及的论题包括奉微母、知照组、喻疑母等声母分合及表现,寒桓、真庚、东庚等韵类及上声字、入声字的演变等。

    2025年01期 242-259+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3K]
  • 古知庄章精见端组声母在诸城小片的今读及演变

    江语林;

    诸城小片以诸城为中心,包括日照北部及胶南西部、南部,其方言属于胶辽官话区青莱片、山东方言东潍片。文章在对诸城小片方言中来源于中古精端组、知庄章组以及见晓组细音声母描写、分类的基础上,对其各自的历时演变进行初步分析。

    2025年01期 260-280+346-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8K]
  • 承德一带方言差比句近百年来的历时演变

    孙朝阳;郭利霞;

    闵宣化《汉语的结构规则》如实记录了二十世纪初热河(今承德一带)方言的面貌,文章在穷尽梳理该书差比句的基础上,调查了承德一带13个方言点的差比句,发现闵宣化记录的13种格式在13个方言点均有不同程度的保留。我们还发现,闵宣化记录的后置标记差比句X+R+起+Y保留至今,移民史、方言志和家谱等表明这一格式极有可能是山东移民带来的,这一发现可以深化和细化我们对北京官话以及差比句类型地理分布的认识。

    2025年01期 281-297+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0K]
  • 对睡虎地秦简残字“席”和“哀鬼”的讨论

    刘建民;徐自涵;

    睡虎地秦简日书《马禖》简156背诸家原释作“马”的残字,应改释为“席”。简文“东向、南向各一席”,与北京大学藏秦简牍《祠祝之道》的“东向、西向各一席”可以对照。《马禖》东向、南向各设一席,则所降神灵应是两位。睡虎地秦简日书《诘》篇关于哀鬼的记载,亦见于胡家草场汉简。竹简中的“哀鬼”,应与其下的“无家”连读。竹简是说鬼娶人这种情况,应称之为“哀鬼无家,与人为徒”。“家”“徒”押鱼部韵。

    2025年01期 298-304+347-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 银雀山汉简残字“投”“嚣”“杸”三例补正

    李雨萌;

    文章据《银雀山汉墓简牍集成(贰)》所公布的彩色图版及新拍红外图版,重新讨论了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中的三个残字。第一则认为《见威王》篇简6的“讙收(兜)”当改释作“讙投(兜)”;第二则认为《见威王》篇简11的残字应从释“嚣”之说,读为“虐”;第三则认为《官一》篇简2残字可改释作“杸”。

    2025年01期 305-315+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4K]
  • 《尚书》马融注“利佞人也”新诂——兼议引《说文》误脱释词“”字

    曹子男;

    马融注“■利佞人也”,见《经典释文·尚书音义·立政》标目字“■”下陆德明引文。后人引《释文》马注,或作“■利,佞人也”,或作“■,利佞人也”,断句皆误。根据传、疏等释义及《释文》异文材料可知,马融“■利佞人也”其实是对《尚书·立政》“■人”一词的注解,意同“■利小人”;马注“■利佞人”为定中结构(“■利”修饰“佞人”),中间不可点断。《说文》“■,■诐也”,后人或引作“■,诐也”,亦误。“■诐”是汉时连语,《说文》释词“■诐”之“■”不可误夺或断开。

    2025年01期 316-325+348-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3K]
  • 阜阳汉券与敦煌汉简“朔(索)”字合证——兼及s?-声母的演变

    陈哲;

    提要文章揭示出土汉代文献中“朔”字读为表“尽”义的“索”之例,并探讨若干相关字词。阜阳前马庄东汉元延墓铅券中,旧释“■”之字应改释为“钱”,“朔”字整理者读“索”可从,但应训“尽”而非训“求取”。券文“钱财尽朔(索)”与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教女》之“钱金尽索”、新见汉牍《史篇一》之“财物尽索”同义。敦煌马圈湾汉简第774号简中“■已朔酒上(尚)多”之“朔”也应读“索”训“尽”,与“多”意义相对。“朔”“索”相通之例反映出“朔”字声母发生~*s?->~*s-音变的时间不晚于东汉。

    2025年01期 326-337+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0K]
  • 稿约

    <正>一、《语言研究集刊》刊登语言学各领域的学术论文、评论,每年出版两辑,每辑35万字左右。二、本集刊欢迎国内外学者赐稿。来稿投电子文本即可,请寄编辑部邮箱:yuyanxue@fudan. edu. cn;或登录《语言研究集刊》网站(http://yjjk. chinajournal. net. cn/)在线投稿。请勿寄编委会或编辑成员个人,以免遗失或延误。如作者本人认为需寄纸质文本,请寄:中国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研究集刊》编辑部(邮编200433)。稿件一经刊出,即致薄酬和样书二册。

    2025年01期 350-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 下载本期数据